临近高考:高三考生、家长们应该怎么做?试试这5个解压办法!
一、“疏”:尊重高考考生常态心理
所谓“疏”就是依据考生实际心理状态,优化其心理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的教育措施。
营造常态化学习氛围
由于教师、家长面临高考日期的临近,心里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甚至会影响到考生。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营造积极的迎考氛围,按时作息、正常交往、适度学业任务、不开夜车,不刻意改变学习节奏,以一种平常心迎接高考来临,把高考作为平时考查的一种延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
调适考生应考动机水平
动机是推动考生备考和应考的一种内部动机,动机偏高或偏低不会极大考生大脑皮层的最佳工作状态,激发考生的动机处于中等水平对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学习效率也随之增强,直到达到最高点。家长和教师应对考生摆正心态,提升实效。
维持考生应考身体状态
从某种层度说这是考生应对高考的根本。
在家庭生活中——不要刻意改变考生的生活起居规律,不要忙着增加考生的营养;
在学校中——继续按照常规进行体育活动,身体运动会在大脑中产生多巴胺和内啡肽,让人体产生兴奋,释放压力,还会促进睡眠,这对高考考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保持考生学科思维活跃性
活跃的学科思维是考生一直持续的应然素养,在考前既不可松懈也不可以绷紧,应保持常态的活跃度和持续性,确保一如既往的思维活跃,既要关注识记理解和运用,也要学会综合与反思,提升思维深度和敏锐性。
二、“导”:引导高考考生积极心理
所谓“导”是指根据高考考生的备考资源进行积极优化,给予考生正向讯息,并能作用于考生的学习生活,关注考生心理导引,确保考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高考,提升应考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思维活跃性,提升应考效益的教育措施。
营造积极的迎考氛围
高中生经历12年基础教育的成果要求在3天内进行检阅,这对于任何人都是一种挑战,面临考期临近,这种压力也会日益增大。
因此,每到6月校园里到处是迎接高考的宣传标语,教室里是倒计时提醒,家长的积极参与,师生之间的和谐默契都为考生带来积极的教育讯号,这是一种积极暗示,自我打气,克服考前怯弱,延续万日的自信,指导考生做好迎考的心理准备和心理预期。
提升考生心理减压能力
临考前的心理压力主要源于自己的高考预期和考试的未知性产生的冲突,也就是说预期越高压力会越大。因此,应加强考生的正向引导,正确面对高考,正确面对可能的考试结果,指导学生如何常态解决学业考试中问题,冷静应对,人越是冷静,情绪越是稳定,更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把高考作为一次机会,按照常规做一些例行准备动作,可以防止考生分心,而且就像一个信号,能帮你进入准备状态,也可以通过一些音乐等专业方法提升心理抗压能力。
强化考生自信的迎考品质
考生自信心源于学习实力,自信有益于考生能提高高考成绩,是考生考前备考及以最佳状态应考的基础。
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充分调动考生积极性,保证实际水平的正常发挥。考生要强化优势学科,高考前查漏补缺,建立适合自己认知方式的知识体系和网络,掌握高考要求来强化自己的学习实力,这有助于增强高考的信心。
激发考生考前的积极情绪
应考情绪是考生面对即将到来的考试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活动。做好预热就是使考生的大脑思考频率与做题频率达到一致,指导学生要敢于面对备考中的各种可能出现困难,提高临场应变能力;培养考生沉着冷静情绪,考生要关注和善待自己情绪,可以把情绪状态转化为文字有效缓解焦虑、冲动和焦虑。
自信是每个考生必备的武器。考生应该通过增强自信心来抵制负面情绪。只有肯定他们,树立他们的信心,他们才能缓解焦虑,从容地去考试,取得好成绩。
如果对自己的考试成绩期望过高,远远超过自己的实际能力,就很容易紧张焦虑。因此要做适当的调整,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学习成绩,确定一个更合适的自我期望。
经过大量的复习和做题,学生应该学会适当放松。唱歌、散步、跳舞、和朋友聊天都有助于缓解压力。
高考有其局限性。一次考试并不能给一个人的学业一个完整的评价,更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高考学生可以告诉自己,只要努力,就会问心无愧,重过程轻结果。
运动是消除焦虑的最好方法。学生只要每天锻炼一个小时,不管什么样的孩子都会远离焦虑。“八减一大于八”是指在八小时的学习过程中抽出一个小时放松,会比整个八小时的学习产生更大的效果。
1、家长要正确评价孩子
2、家长要鼓励孩子
3、家长要保持冷静
4、家长要把目光放远一些
5、家长要摆正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