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热”揭露学历残酷真相:学历高,学校好,就业满意度就普遍高
近年来,“考研热”高温不退,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均逐年攀升。
教育部网站及研招网等数据显示,
2020年报名人数为341万,同比增长50万;
招生人数则增长了18.6万左右,达到百万层级。
分析应届本科生毕业后去向发现,
本科毕业生国内读研比例从2014届的11.7%上升到了2019届的15.2%,并且女生读研比例(2019届:16.2%)高于男生(2019届:14.2%)。
从院校类型来看,三成“双一流”院校毕业生走上了读研深造之路,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中读研深造为12.2%。
从学科读研比例来看,医学(2019届:26.6%)、理学(2019届:23.3%)、农学(2019届:22.8%)三大学科持续占据读研排行榜的前三名,读研比例连续三届超过两成,且呈现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读研人数增长是因为学生逃避就业压力,“偏安”校园一隅吗?
数据显示,“就业前景好”(54%)和“职业发展需要”(51%)是2019届本科毕业生选择国内读研的最主要动机。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通过读研而进入“名校”的愿望较为强烈,53%的学生表示读研是因为“想去更好的大学”。
从实际情况来看,2019届地方本科院校读研毕业生中,进入“双一流”院校深造的比例占41%。可见,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高层次人才需求不断加大,大学生通过提升学历以增强个人竞争力的需求也愈加明显。
在选择研究生院校方面,“所学专业的声誉”排在了“学校的牌子”和“学校所在的城市”之前,呈现出考生先选“专业”再看“学校”的择校特征。
从不同院校类型来看,
而1/5的地方本科院校读研毕业生表示最关注学校的地理位置,该比例比“双一流”毕业生高了7个百分点。
转换专业读研并不容易,有多少人选择“改换门庭”呢?
麦可思数据显示,2019届国内读研本科生中近三成(26%)转换了专业,其中,“双一流”院校本科毕业生跨专业读研的比例为22%,地方本科院校为27%。对于跨专业的原因,超过三成学生表示是兴趣使然,26%的学生则是为了自己的职业规划考虑。
哪些专业跨专业读研的比例最大呢?
麦可思数据给出了答案。2019届本科毕业生读研群体中,
经管类本科生跨专业读研比例最高,
管理学和经济学相关专业毕业生转换专业的比例分别为43%和40%。
而医学类毕业生转专业读研比例最低,为12%。
跨专业读研与学生所学本科专业特点以及对本专业的认同情况有关。对于一些培养周期较长,专业性较强的专业,更多学生还是选择通过继续深造完成自己的专业理想。
随着考研人数逐年剧增,往届生的比例也在不断增长。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
湖北省往届生考研比例则从2016年的34.45%增长到了2019年的39.43%。
麦可思数据也显示,近年来“矢志考研”的往届生越来越多,毕业半年后未就业并且“准备继续读研”的比例从2016届的1.9%上升到了2019届的4.0%。
这些“二战”甚至准备“长期作战”群体“战况”如何?数据分析显示,2015届本科毕业半年后计划继续读研的人群考上研究生的比例为55.4%,到了2016届,这一数据下降到48.2%,体现出考研难度进一步加大,仅不到半数人成功“上岸”。
如前所述,职业发展是学生读研的首要动机,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研究生群体未来的就业质量是否会提升?
不过从职场中期发展来看,就业质量在学历提升和未提升群体间出现了一定的差距。
举例来说,2014届本科毕业五年后学历提升人群的月收入为10408元,比同届学历未提升人群高725元。
对于“双一流”院校毕业生,这一增幅更为显著,学历提升人群的月收入为13027元,相比未提升人群(11883元)高出1144元,增幅为9.6%。
学历提升除了带来经济回报外,对学生的职场感受也带来了积极影响。
“双一流”院校学历提升人群五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79%,比学历未提升人群高9个百分点。在地方本科院校,两个群体的就业满意度相差6个百分点。
据了解,2019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于2020年3月初完成,全国本科生样本为12.6万。研究机构麦可思曾对2014届大学毕业生进行过毕业半年后、三年后的跟踪评价,2019年底对此全国样本进行了五年后的第三次跟踪评价,全国本科生样本约2.9万。
从麦可思研究数据发现,哪怕是考上大学后,也有更多的同学选择更高学历、更好的学校去深造增加竞争力,跟踪数据也发现更高学历、更好学校收入更高,就业满意度也更高。
图片来源/网络 《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
丁辉,没有本科名校背景、没有优渥家境,能与其他几位实习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他靠的好像只有努力。
初看节目,以为他会拿到“草根逆袭”的剧本,一路过关斩将,可节目至今,表现优异、广受好评的丁辉,却接连遭遇“滑铁卢”。
第一次得倒数第一,因为非法本、非名校并且大龄裸辞; 第二次竟是因为作业里把君合的“合”写成了“和”; 第三次没得到最佳辩手,评委的理由却是“你更有经验”。
开局就给面试官们留下了“不够格”的印象。
一开始没看上,以后也不会看上,这太真实了。
不是能力不够出众,也不是研究生毕业于华东政法太low,更不是因为那个写错的字...
丁辉如此不受待见的根本原因,可能只是他简历上那个“不太够格”的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