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学后有考研的打算,高考志愿应该这么选……
越来越多的高考考生和家长都早已做好了今后读研深造的打算。
考研,这貌似是一个临近毕业的大学生才会考虑的问题,但是如果在进行高考志愿填报是就做好打算,选择利于考研的专业和院校,对今后考研的帮助不可小觑。
第一,考研比高考容易。
基本上从高考、考研、考博,这三类考试每向上递进一层就容易一分,高考最难、考研相对容易、考博就更容易。高考中,大家面临来自全省的对手(按省划分数线、投放招生简章,所以,是全省),最顶尖的学生考入顶级的学校。四年后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可能是除了出国和工作的学生,竞争力相对较小。
第二,考研公平。
高考其实大家不在一个平台上,各省的考分根本没有可比性。相比之下,考研全国统一分数线、统一基础课试卷(考博士不统一试卷),是最公平的一场考试,可以改变一生命运,有什么理由不参加呢?
第三,考研是一次改变院校出身的机会。
有一部分同学可能高考考的不太理想,可以经过四年持续的学习,通过考研进入到理想的大学。
在以考研为中心的志愿填报中,目标并不是就业,而是进入更高一层的院校读硕士,当然会跟毕业之后就业的考生志愿填报策略有不一样的建议。
首先,要选准考研目标,从报考志愿的时候开始就选准最终目标院校,这一点至关重要。
我可以告诉大家,考研中有这样几个流向,普通院校考生目标是重点院校,独立学院以下院校考生报考目标是普通高校和重点院校。
先看清自己的目标是那一类院校,然后,在按照这个原则通盘考虑。考研的目标一定要定的稍微高一些,这样即使考不上也能通过调剂转入其他比较好的院校。
其次,要选准考研专业。
研究生的专业不是本科专业,本科专业就业后可能让你转行,研究生专业基本不会有用人单位让你转行,是什么专业就要在那个方向就业。而且,本科到研究生还可以换专业,研究生到博士基本不可能换专业了。
部分考生认为复习压力太大,应该选择本专业作为研究生专业,这样比较省事。另一部分学生选择最热门的专业作为备考方向,可能是本专业,也可能不是本专业,这样确实会比较费事。
如果让我来建议,研究生阶段换专业应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不要顾忌于考研的专业课压力。
我曾经见过一个案例,一个兽医专业的本科生考入一所顶级医科大学,硕士学习的是基础医学,到博士阶段就改临床医学了。后来,这名学生成了一位著名医院的血液科专家,有人调侃他给人看病还是像兽医,总是让人先张开嘴看看牙口。他笑了一笑,说道,血液病,到了分子水平都一个样。
从兽医转临床医学的案例有点夸张,可确实说明了一个道理:高考志愿填报,可以选择特别冷门的专业,为选择高校可以省下很多分数,也许差这几分就能在高校中提高一个档次。
当然,这样做的代价是很大的,必须潜心四年、厚积薄发!
做出这种选择也不是完全没有条件的,志愿填报的时候就一定要弄明白你心仪的学科是什么情况,它的基础学科是什么,那个学科跟它最接近,起码有机会接近。比如,当前最热门的金融学,金融学的基础不是经济学,更不是会计学,金融学的基础是数学,金融系的老师都喜欢招收数学系的学生。再比如,建筑学,建筑学的基础是理论物理、是三大力学(理论力学、结构力学和流体力学),建筑学院的老师都喜欢招收物理专业的学生。
再次,通盘考虑高考志愿与考研,同样要选准城市。
所谓选准城市,这到不是说一定要选北京上海广州,而是要选准跟目标院校密切相关的城市。如果分数足够,必须选准跟目标院校在同一城市的学校,最不济也要选择到目标院校三个小时车程可以到达的城市,以两个小时以内为佳。比如,北京的分数实在是太高,我们还可以选择天津,如果天津的分数还是够不着,那就可以选石家庄、济南、太原、唐山、保定。
因为,不是本校的学生在考研在专业课上是一定要吃亏的。吃亏并不是因为不努力,主要是不熟悉其他院校课程重点。你不是这所学校的学生,对院系、专业设置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知道就闷着头来考,如果还能考上,那我还真是佩服。现在考研究生,笔试之后还有面试,有些院校把面试分设置到60%。如果不熟悉目标院校教学重点,还真不一定能搞定。
如果条件允许,一定要来目标院校听最核心的专业课,多跟学长们做些交流,多认识这里的老师,专业课上根本就不会吃亏。做到以上几点,我相信大家会在考研中占尽优势。
近两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激增,原因有二,一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统考;二是近几年本科毕业生人数连创新高,就业压力增大从而催生“考研大军”。
据人民日报报道,2022年全国报考人数突破400万,达到457万,比上年增加80万。从2015考研报名人数165万到2022年的457万,增长了一倍多。考研竞争不可谓不激烈。
有两种比较“捷径”的思路,之前也详细介绍过:
这里要求:
1.学生所在高校具有推荐免试生资格,
2.学生本科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优异,获得推免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