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87986605
当前位置:福建升学信息平台> 高考> 文章内容

【重磅】2023年2月福建七地市高三联考优秀作文选评

最后更新时间:2023-02-08 17:11:35


作文题目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骨气”“立意”“用笔”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三个术语。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常用是否有“骨气”来衡量一幅画作的优劣。这里的“骨气”,就是精气神。而“骨气”取决于画家的思想境界、艺术追求,也就是画家的“立意”。当然,一幅画作的究成还要依靠画家的功底和技巧,也就是“用笔”。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作文展评




用笔彰风采,立意显风骨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

郑润芝


皴擦点染,浓淡重轻,半尺素锦,一方砚墨。中国传统绘画独有的魅力穿梭于中华文化泱泱万古长空,至今仍散发智慧、美丽的光辉。“骨气”“立意”“用笔”是传统绘画中的三个术语,完成一幅佳品,用笔是本分,立意骨气是追求。

倘若没有风骨而全是技巧,那么画作便成为了作者个人单纯的“炫技”。纵然技艺高超,功底深厚,但到底是缺少画作应有的价值——或寄寓情感,或一展风貌,或控诉世事……郑板桥的绘画传达出不羁傲世的风骨,八大山人的花鸟作流露出身世苦悲与对世事的嘲讽,一幅流民图冲击众人的神经,再现了曾经战乱、饥饿、贫穷的流亡时代……一幅好的作品,展现风骨是应有之义。

何来风骨?那是作者对事物、对自己、对时代的深刻洞悉,最终付诸纸上的情感与思想,那是掌握用笔、把握基础之后的深积薄发。不止于绘画,写文章、做书法,甚而为人处世,都是如此。有言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所谓的骨气是需要时间沉淀的,有朝一日灵感乍现,倾泻而出,而非是无凭无据冒出来的。这便需要技巧与功底的积累,精益求精、日臻完善,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全是技巧而无风骨,难免落入俗套,空有一腔丰沛的情感而没有技巧与功底的支撑,那么风骨也无处可诉,故以为:用笔是本分,立意是追求。

用笔彰显风采,汉赋辞藻华丽,瑰丽无比,但常有泣泣而谈、华而不实的流弊,风采极佳,而风骨不足。《史记》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文质兼备,流芳千古。此前还有《离骚》,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可谓用笔与立意相得益彰,风采与风骨兼而得之。

绘画如此,诗赋如此,人生亦如此。这“用笔”何尝不是我们对生命的体悟、对人生的追求?穿循泥泞,直抵繁星,正是要脚踏“用笔”的实地,抬头仰望“风骨”的星空。

用笔是本分,立意是追求,以笔彰风采,以意显风骨,绘好我们人生的华卷。

杨卫民老师点评:公允地说,这是一篇有瑕疵的优作,但能够得到55.5分的终评,也必有其高明之处。

首先,文章开头可谓先声夺人。相信评卷者会在第一时间为这样的开篇拍案:“皴擦点染,浓淡重轻,半尺素锦,一方砚墨。中国传统绘画独有的魅力穿梭于中华文化泱泱万古长空,至今仍散发智慧、美丽的光辉。”典雅而贴切的表达,体现出了小作者深厚的积累与语言素养。全文语言都呈现出凝练典雅的风格,这是难能可贵的,亦使文章瑕不掩瑜。

其次,作者将思维从绘画延伸到文学、人生发展的层面,很好地领会了材料的“启示意义”,灵活运用事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很好地论证了“用笔是本分,立意是追求;以笔彰风采,以意显风骨”的主旨,同时准确清晰地呈现了“用笔”“立意”“风骨”之间的逻辑关系:“骨气”是作品外显的高品质,“立意”与“用笔”则是这品质的两方面内在来源,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文采斐然,逻辑清晰,全文可谓“文质兼美”。只是,由于时间限制,文章本可更充分阐述的“生命体悟、人生追求”这一层面,显得相对单薄。匆忙收笔,留下了全篇在结构上的缺憾。





谁持彩练当空舞?点睛还待有缘人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

黄圣与


中国绘画传统中有句话,叫“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源于美学,而终于为人之道。画家要终于外部世界之真实,也要传达个人的本心体悟。扩而充之,画即是人,作画即是做人。新时代,星燧贸迁,青年更应承机遇之责,作好“人生之画”。
作“人生之画”关键在于何物?古人早已揭晓答案,曰“骨气,立意,用笔”,缺一不可。
作画先立意,做人先立志。
画家的境界和追求,可比于射箭之失,对准方向,才不偏不倚。唐代画家提出“以形写神”,这个神不止是画中人物之神,更是画家自我之“神”。原始见终,千年想要画出人生壮阔,必先心存“路线图”“指南针”,把人生追求与时代家国的崇高意义结合起来,才能走得对,走得好。
揆诸现今,“精神空荡荡”的一部分青年群体,追求散漫欢逸的生活,辜负先烈赤手淌血造就的海清河晏,动辄“生而为人,不如不生”。其实,见微知萌,这便是没有立好意,立好志的精神荒漠。试问若能“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把个人热情投身时代进步洪流,何患无为?
立意研浓墨,作画更梳毫。
投身大时代,不代表空谈抱负,不见作为。然而放眼看去,“骛于高远,忽于精微”的人不在少数。是极!壮志凌云也须脚踏实地,立意是做好画得必要条件,但不是聃于无为的借口,更不是成功的“万金油”。作画只用心不用脑是不够的,下笔才是关键。古人作画,讲究“九铅一墨”,意为作画前先用石铅打九遍底稿,最后才磨墨下笔。人生之画,绝不是一蹴而就。不断的尝试、磨炼,才是人生的底色。
瑞典插画家霍尔尼曾经在山洞中枯坐十几年。最终爆发出一股狂暴中极端的“镇定”。作画如此,做人更是,无穷的静物描画造就了“莫兰迪色”的经典不朽。蓝青矿料层层渲染,彩成就《千里江山图》的壮阔不凡。古人称浓淡疏远的用墨手法,为“用笔”,本质即为画家的功底技艺。青年一代更应以奋斗人生路为宣纸,以有为和刻苦钻研为精绝“徽墨”,做好人生之画!
立意用笔,不够龙要点睛,画要有气,人要有骨。
“兽是可以无骨的,狐狸无骨,是上好的皮;牛无骨,是美味的盛宴,但唯有人,不能无骨。”古人作画,宋始“不见本身,而以旁观见优”,为何?讲的是画得“骨气”,画的“精神”,而脱离了画的“皮肉”。做人亦是。“现代最后的圣人”曾国藩曾写“快活一端好春意,撑起两根穷骨头。”心中憋着一股气,一股神,才能为画点睛。之于今天的青年,“骨气”就是“精气神”,就是“格”,就是生命能量的不止不竭。
面对冬日寒风,大军浩荡,毛泽东写下“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临危而无惧色,此为气,此为骨。此为伯格森所言“生命能量”。是胸襟,是达观,是开阔。
其实,若说立意攻于人生高度,用笔见于人生之长,骨气便指人生之深度,自我之本色。立笔定而用笔不止,且求且索,“咬定青山不放松”,则骨气自现,大业已成。
人生点睛须骨气,时代点睛靠个人。青年人,时代浩浩长卷,待你添笔。盼一日万条彩练排空,时代之龙腾飞,而青年前进不止!

张嘉星老师点评:“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本次作文材料脱胎于唐代画家张彦远的绘画理念,将传统文化与多元思辨巧妙结合,看似在命题方式上与“本手、妙手、熟手”相似,却突破性地加入美育维度,让学生直面中国古代美学原创话语,“言象意”式的美学思维,势必会让已长久浸泡在“内容”“形式”朴素二元思维之下的学生,获得一次荡涤。“气之动物,物之感人”而又有“风清骨峻”之说,“骨气”以一种形而上的“生命力”“精气神”成为对 “立意(内容)”,“用笔(形式)”的全面超越,同时于张彦远的理论原点而言,其本人的倾向则是强调“立意”“用笔”的重要性,且留下关于“形似”层面的思考。面对如此幽深而博大美学话语,如何把握好概念,进一步阐述概念间的关系,更进一步联系当下,有的放矢,成为学生成文的关键。

从这篇作文中,我们能够看该生对于古典绘画理论的理解,该生对于三个古典美学概念的解读颇为准确,又能“以文解文”,有所关联,足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该文章更为亮眼的是在深入浅出呈现幽玄概念的背后,能够联系当下,有的放矢,由此及彼,从而极大限度做到言之有物,文章和时而作,这实属不易。文章看似以三个段落拆解三个概念,略有俗套,思维度不够,但细读之下,会发现该生双线并行,贯穿全文的是绘画理论的启示和对当代社会景观的思考。同时,两条线不是两层皮,该生在解读社会百态之中不断以比喻象征的方式回扣绘画理论,使得理与据有机结合。此外,从考场作文的角度来看,本文过度段醒目有效,自然流畅,为读者提供了极大便利,也使得文章颇似绘画中的“骨法入笔”,表达指向了表达本身。当然,文章对于概念间关系的思辨还有些许欠缺,若能在关系中有所生发,或许能使得文章更具深度,指向更具讨论空间的话题。





立意展雄心,用笔现骨气


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

阮怀远


人生如画,少时意气风发,为人生“立意”,在努力与奋斗中打磨自己的“用笔”,最终一气呵成,于挥斥方遒中展现自己的“骨气”。因此,我认为,心怀“立意”,方可“用笔”展“骨气”。

立意,是骨气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人生的扣子,即是立意。立意,决定了人生的总基调,它像文章的主题,又似乐曲的旋律,立足起始,但能决定终章,正确的立意,能够时刻鞭策自己,激励自己,于迷茫中指点,于歧途中引领,使自己的人生能始终行驶在“主干道”上,直抵“成功”的终点站。而有失偏颇的立意会导致你驶上错误的匝道,一步错步步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最终迎接你的想必是万丈深渊了。人们常感慨:“不是老人变坏,而是坏人变老了。“可见年轻时的”冲动“,终会给人生涂上抹不去的“灰”,只有立意正确,定好人生的主旋律,才能踏上书写人生骨气的漫漫征途。

骨气,是立意的体现。“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陆游的骨气,“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的不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倔强。许多仁人志士之所以能够写下气势磅礴的诗句,展现自己立于天地间的骨气,显然离不开早年的人生立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无不展现着作为中国人的骨气与自信。他在年幼时目睹老百姓饥荒的惨状,于是立志成为一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科学家。在他的不断努力之下,全世界的饭碗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因此,正确的应有的“骨气”,是离不开自己坚守的那一份“正道”,那一份“立意”。

当然,只有立意也不足以展现骨气,“用笔”是“立意”能够到达“骨气”的助推剂,保障“立意”直抵“骨气”的境界。立意是基石,而好的用笔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助立意一臂之力,为立意开拓出一条顺畅的康庄大道。

躬逢盛世,与有荣焉。生逢其时,责任在肩。我辈青年肩负祖国建设之重任,我们要“立意”人生,确定目标,在生活与学习中不断打磨自己的“用笔”,方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勇立滩头,书写中国青年的“骨气”。

理想是舵,热情是帆,愿中国的青年都能拥有自己的“立意”,只是向上走,踏着“立意”的基石,直达“骨气”的顶峰!

郭丽华老师点评:本次联考作文是三元关系型作文,要求考生把握好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三个术语“骨气”“立意”“用笔”之间的关系,来体现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如何建立这三者之间的有机关联,是本次写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对材料解读到位,任务完成度高,实现了三者之间的有机关联。开篇简洁明快,以“人生如画”快速切入材料,鲜明提出观点:心怀“立意”,方可“用笔”展“骨气”。在行文过程中,首先抓住“立意”这一核心来谈它与“骨气”之间的关系,即“立意,是骨气的基石。”紧接着从“骨气”的角度来谈它与“立意”之间的关系,即“骨气,是立意的体现。”最后再从“用笔”的角度来谈它与“立意”和“骨气”之间的关系,即“用笔是立意能够到达骨气的助推剂,保障立意直抵骨气的境界。”三个段落层层推进,形成有机的逻辑链条,层次分明,体现了思维的张力,同时详略也处理得比较得当。在论证过程中,有理有据,有机结合,内容具体充实。收尾有升格,体现了青年人的担当,充满强烈的家国情怀。语言朴实稳健,文风朴素端正。





扬骨气精神之志,立能力发展之实


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

温欣睿


中国传统绘画中,讲求“骨气”“立意”“用笔”。绘画如此,青年成长、国家发展亦然。其作始也简,其将闭也必巨。唯有不失骨气,追寻立意,辅以用笔才能绘好时代的画卷。

“君不见长松卧壑困风霜,时来屹立扶明堂。”青年需于成长中筑牢骨气。

中国历史之轮中从不缺乏有骨气的战士,正因他们的存在使得中国度过无际的黑暗年代。五四运动的青年学生,以骨气为翼,以民族情感为刃打开封建的笼子;鲁迅先生在淡血红色的年代中心有骨气,终举起如椽大笔,粉碎世人愚昧铁屋,树中华族之骨气魂魄。正如吴晗在《谈骨气》一文中写道:“中国人民从不缺乏骨气,他们以之为精神食粮并以之来反抗压迫。”揆诸当下,在和平的年代,我们青年辈又怎能不追寻着前辈的遗风,成为有思想有骨气的青年呢?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时代之画卷徐徐展开,正是吾辈以骨气绘成波澜壮阔的关键之时。

“追风赶月莫停留,大浪淘沙始到金。”青年需根植于个人精神境界并加强个人能力。

诚然,骨气之重要性不言而喻,君亦知,立意与用笔同样不可或缺,绘画呈现的骨气定然来自画家的思想境界,能有画作的成功亦离不了画功。君不闻,青年之成长与自身精神与能力也紧密相连,按欲入木,本是绘画中的技巧,加之以青年则是对于他们一丝不苟,精尽于能力探索的要求。思想境界取决了一个人的上限,苹果早期的乔布斯常召集员工在室中冥想才有了“非同凡想”的绝妙创意;孟晚舟演讲中闸述的华为文化 “读书万卷,咖啡千卷”乃是对于思想境界的极致追求。当然,没有过硬的能力,空有思想也必然面临淘汰,空有天赋而不锤炼技巧,难免成为方仲永式的悲剧,唯有在思想境界的基础之上才会有左思《三都赋》引爆京城,一时洛阳纸贵。可见,思想境界和能力水平的总合也至关重要。

立于兹,看今朝,中国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之上早已蜕去落后的外衣,而面临着的就是大国之间的对话,科技发展的较量,自然,唯有携着骨气,并且提升自己的硬实力才能稳立发展之头。

长风浩荡五千载,而今迈步又一篇,汲取绘画之精神,不问长路之浩荡,只问脚下可曾停步。

陈雁明老师点评:本文审题精准,首段从材料的三个关键词出发,直接明了地提出“不失意气,追寻立意,辅以用笔”的中心论点,用极简的笔画由中国传统绘画自然过渡到青年成长、国家发展两个方面,为下文议论的方向张本。行文中,恰切引用前人诗句,提出分论点,并在具体分析时,能以丰富的事例对分论点进行精到的论述。分论点间过渡自然,以让步句式表达了自己对三个要素的思考,论证收尾时能联系当下时代背景,不忘呼应首段“绘好时代画卷”的宗旨,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严谨。文章句式整散结合,使文字读来有节奏感,也进一步增强了论证的气势。





骨气须立意,用笔应有神


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

缪雨薇


一幅好画须有其“骨气”,而“骨气”的呈现还须高远的“立意”和有神的“用笔”加持。画作如此,人生亦然。倘若没有“骨气”,那么人则难以立足于世。因此,我们当以深邃之思想、高远之追求为立意,以笃实的功底为用笔,展现浩浩之骨气。

“霁月光风,不萦于怀”,有立意者方定骨气之神。

古语有言:“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不群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此“志”乃深远之思想境界、高远之理想追求。惟有此“志”,方可形成精神骨气的雏形。犹记张载因有“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立意,而成儒者仁心之精气神;犹记唐伯虎有“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的立意,而成文人风韵之精气神;犹记黄大年有“为人民服务”的立意,而成一心为民之精气神。倘无深远立意,则何谈眼前苟且,又何来诗和远方?没有立意,便没有奋发斗志;没有立意,便没有人生骨气。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知用笔者方成骨气之形。

“用笔”是硬功夫,是孜孜以求的探索,是笃行不怠的实干。俗话说:“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唯有实实在在用笔运笔,才可绘人之骨气。忆往昔,戚继光凭戚家军的功底、鸳鸯阵的巧思绘就保家卫国之骨气;看今朝,黄旭华凭过硬的物理功底、核潜艇的巧思绘就科研攻关之骨气。沧海横流,岁月成碑,历史正是这些勤于用笔、善于用笔、敢于用笔的人书写的。故而,我们当脚踏实地,提升“用笔”之力,方就“骨气”之形。

“浮舟沧海,立马昆仑”,惟立意与用笔两相结合,骨气始出。

立意是追求与理想,用笔是实干与能力。若有立意无用笔、有用笔无立意,骨气都似缺膊少腿,如同龙失了眼睛,凤褪去翎羽。然而世事纷繁,人心浮躁,反观当下,总有人只知白日做梦、一味空想而不付诸实践,亦有人只知死干到底、置身于忙碌中而不知为何奋斗,其二者终只能碌碌无为,精神骨气荡然无存。如此人生,岂不悲哉!生命需用“骨气”来增添光彩,无立意也无用笔者,失了骨气,则难以立足。

岁月如歌,青春似锦。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任气象万千,我自以高远立意、有神用笔,绘就浩荡之骨气。

潘源祯老师点评:这是一篇规范的考场佳作,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值得广大考生学习模仿。

一、审题到位,观点鲜明。本文论点可凝练为“我们当以立意和用笔展现骨气”,紧扣材料中“骨气”“立意”“用笔”三个概念,并建构起概念间的有机关联。不仅如此,本文论点句还有效地嵌入了材料中对关键概念的界定,即“我们当以深邃之思想、高远之追求为立意,以笃实的功底为用笔,展现浩浩之骨气”,可见审题之准。

二、层递结构,首尾呼应。本文“文骨”清晰,富有建筑美。三个分论点,文质并茂。从“有立意者方定骨气之神”到“知用笔者方成骨气之形”再到“惟立意与用笔两相结合,骨气始出”,可谓层层递进,而且概念之间,仍不忘建构关联。结尾句“我自以高远立意、有神用笔,绘就浩荡之骨气”不仅呼应论点,而且呼应标题,做到首尾呼应。

三、论据丰富,巧用修辞。文中的主体议论段论据丰富,分别以张载、唐伯虎、黄大年、戚继光、黄旭华等人的事例为例,纵横古今。在论据使用时,综合使用了排比加引用,古今对比的手法,使文章语言整饬,富有感染力。

四、论证深刻,富有思辨。概念是思维的起点。文中三个主体议论段都融入了对关键概念的界定。在第三个分论点段落中,还联系现实,正反对比,多元思考,使论证更深刻,富有思辨。





以高远立意指导用笔镂刻青春骨气


福建省南平第一中学

伍昱燊


正如使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评价一副画作优劣一样,我们人生的画作也需要用好其“三板斧”:立意、用笔和骨气。新时代征途云程发轫,青年的绚丽篇章亟待绘就。吾辈诚应以高远“立意”先行,指导“用笔”,最终展现出属于我们的青春“骨气”,让人生画卷在时代中大放异彩。

开宗明义,“立意”反映的是画家创作时的思想与追求,于我们而言则是人生的前行方向。该画什么作品,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是我们思考的首要之义。一旦有了高远的“立意”后,我们便须“用笔”将其在人生画卷上展示出来,成为画卷的“骨气”。“立意”的好坏决定我们的“骨气”,“用笔”则是我们向人生既定方向做出行动的坚实步伐。正立于新时代浪头的吾侪,应将三者奥义有机结合,深晓其旨诣以指导我们擘画人生宏伟蓝图,我们的骨气必是冰霜玉骨傲精神。

立意是我们人生前行的内驱力,指导着我们如何用笔以展现骨气。林清玄曾落墨:“有行道的人,再渺小也不会迷途。”立意正是我们用笔前行的航道,让青年在成长途中不迷途。闻鸡起舞的祖狄少时即誓报国,后令石勒闻风丧胆;竺可桢先生少时所愿为国效力、推动教育发展,力助他成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顾诵芬在国破之时,坚定研制飞机之决心,终成战斗机之父。纵观三者,均是立好人生高远立意后坚定用笔,最终描绘出了属于他们的骨气。吾辈青年尤应趋光而行,早立青云之志,以助我们在民族复兴之路中用笔之不偏不倚让骨气熠熠生辉。

承上,有好的立意固如和璧隋珠,然唯有我们通过用笔将其跃然于骨气的彰显,我们的人生才能真正地活出连城的价值。再好的立意,倘若不依靠我们的技巧与功底,一切便只能是镜花水月。理应将立意指导我们用笔到实处,才可将胸中骨气展现于世人。历史灯火阑珊处,是赵括阅遍无数兵法的立意尚佳,却不知如何去用笔,沦为后人笑谈;当今华灯初上时,是中国航天人立报国之志,并以“挽将天上甘岭水,散作银河润九州”的坚实步伐,踏出了他们爱国骨气的行板如歌。对比二者,我们不难发现,用笔之于骨气表达的必要性。谛听从历史吹来的东风,青年一辈难道不应看重用笔展现出我们的立意,将骨气之精魂得以昭彰。

    然而目及时下,泽川纳污,藏不尽的是缺乏人生立意,不思未来者比比皆是;抑或是“立错意”,幻想着“主播梦”“网红梦”的青年大有人在;山薮藏疾,掩不住的是只有立意却不知用笔,成为了“空想的革命者”触目惊心。若长此以往,社会的发展只会如空洞的楼阁,随时有倾覆之险。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因此,追风赶月莫停留,正值于青春的我们,面对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请用心尽心立意,勤于巧于用笔,描绘出我们瑰丽之作,展示我们的铮铮浩然骨气吧!凤凰鸣焉,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绘人生之卷,即在此时。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愿青年们都明晓作画之道,在属于我们的黄金时代中描绘出我们朝气蓬勃的骨气,臻得人生的光风霁月!

聂慧玫老师点评: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骨气”“立意”“用笔”内涵的思考,准确把握三个概念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而讲明其对青年成长的启示意义。文章中心准确,结构完整清晰,行文中论据丰富,涵盖古今,论证方式多样,文辞优美,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与论辩力。是一篇文质俱佳的考场作文。